2023年11月24日下午,东方小学全体教师在懿德校区小剧场聆听了一场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的讲座,主题为《基础教育中的人文修养主线》。王教授幽默风趣,讲述内容却引人深思。



在整个讲座中,王教授以引发讨论的形式向老师们提问:为何强调人文修养?人文修养的主线是什么?
《周易》蒙卦之“蒙以养正,圣功也”中阐明了基础教育在人们精神成长阶段的启蒙作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都是对学生在知识与人文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作为人成其为人,并使其形成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志向。教师,在基础教育中始终是起到引导教育的关键作用,因为教师拥有成熟的精神,能够引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精神。



人文修养的主线是什么?王教授指出不同的科目应贯穿成一条主线,体现在所有学科中,表面看似是纯粹知识的传授,实则是人文精神的渗透。试问人类心智最高的能力是什么?用中国美学思想来说,是“性灵”,它是高于理性的,是超逻辑的,它是人类更根本、更重要的能力,是创造的源泉。由此可见,小学阶段对孩子开启美育、智育的教育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孩童的性灵要得以滋养和扩充,童心不泯,让孩童保留最初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各个领域的探索,完成自己的发现与成长。性灵又在何处得以滋养?答案在文学、艺术中寻找。小学语文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要思考: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文学课。除了基础知识本身,学校和教师应当更多关注对优秀课外阅读的引入,可让学生选择阅读、欣赏或背诵,让孩子们对美的欣赏和感受停留在每一个字上,流连徘徊,受到影响后慢慢形成哲学想象感悟能力。而艺术类的课程更应该得到保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教学生以待人接物,懂得“齐人我等贵贱,无等级差别”。在体育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拥有荣誉感,懂得合作。在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强调提倡观察和参与人民的生活。


在讲座尾声,王教授指出基础教育的自身价值不应只是通向名校和未来就业的途径,而是应该用批判性思维看待和分析事物,同时又保有对追求真理的热情。通过王德峰教授的讲座,我们知道教育本身是人文和精神的结合,对人文修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小学教师的意义,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