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引领,探索课堂新模式
——记数学教研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数学教研组
项目化学习(简称PBL)作为当今全球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已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学校也有幸成为浦东新区项目化学习的实验校,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与研讨。2021年10月15日下午,数学教研组率先在全校范围内分享项目化学习研究的阶段成果。这次展示活动由五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向全体老师们进行数学项目化学习的汇报展示。活动分为四个部分:1、徐炜老师围绕《小小设计师——设计图书证编码》项目的总体介绍;2、刘燕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现场课堂展示;3、佘瑛老师围绕《数学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展开汇报分享;4、邀请专家尚金兰老师对本次项目化活动进行点评指导。
一、项目介绍
徐炜老师就“小小设计师——图书借阅证编码”这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作了简要阐述。这个项目以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拓展内容中的编码为切入点,围绕“设计图书借阅证号”这一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了解编码及其特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和感知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学生在历经问题解决的过程后,在学科知识能力和通用核心素养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项目的学习通过四个任务展开:1)了解你的身份证号码;2)探究身份证号码的奥秘;3)设计图书借阅证编码;4)寻找生活中的编码。以下为学生围绕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开展的前期探究成果:





二、课堂展示
第二部分由刘燕老师带领蓝村和懿德校区部分五年级学生展开现场项目化学习的成果交流。本次成果交流的形式以小组汇报为主,教师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参加整个项目汇报和交流的活动。现场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上台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对本小组所设计的图书借阅证编码的由来有条不紊地作出阐述。在每一组分享后,即由其他组的成员或者在座的老师提出质疑,而面对“难题”我们的小辩手们也无惧挑战,针对本组设计的意图据理力争,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不断加深思考,完善研究成果。虽然这是同学们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上课,但课堂上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让在座的老师们都惊叹不已,现场的气氛一度推向高潮。在所有小组汇报结束后,刘燕老师聚焦核心,把握关键问题,带领学生进一步厘清思路,深入思考。从前期的筹备到最后的汇报,让每位学生在深度理解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汇报分享
课堂展示后,佘瑛老师围绕《数学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大家交流分享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佘老师从什么是数学项目学习、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以及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框架入手,说明如何开展学科项目化研究。同时引用案例重点阐述了怎样确定项目学习的核心概念,以沪教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图形的测量”模块中一年级“度量”为例,展示了课堂中的一系列的测量活动:度量教室的宽、讲台的长、课桌的长、黑板的长、窗户的宽……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增强量感。与此同时,建议各科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将项目化学习融入到日常课堂中。其次,设计者要根据数学学科中的“关键概念”提出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融入情境中,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项目学习,这里佘老师同样选用“图形与几何——图形的测量”板块中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案例,例举了“1千米有多长“这一实践活动,根据提供的素材整合学科关键概念或能力,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在拓展学习中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从学生那里得到驱动性问题的雏形,用孩子们的数学眼光看世界,又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四、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虹口区教育学院课程与指导管理中心研究员尚金兰老师为本次活动作点评。尚老师用“态度”、“深度”和“温度”这三个关键词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分享。首先尚老师肯定了我校数学教研组在这次项目化学习的汇报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于项目化学习敢于尝试的态度,愿意分享;其次,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离不开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概念,在组内骨干教师、成熟教师和青年教师的通力合作下,展现了此次项目化学习的深度;再次,尚老师提到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数学学科又是如何将学科育人落到实处呢,在这堂课上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通过情境的创设,把身份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中真正展现了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后,尚老师希望我们能以今天的分享作为新的起点,让东方的孩子能经历更多的实践,老师创设出更多好的项目,让我们在东方小学的课堂上孕育出更多的精彩!

路漫漫其修远兮,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是一项长期的探索、研究、实践的过程,希望我们所有老师能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