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教学 智慧引领课堂
——记东方小学综合教研组学区化展示活动
撰稿:刘智斌
2020年10月15日,综合教研组的校骨干教师刘智斌、自然教师陈叶婷,以“小学科技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信息、自然学科的教学展示课。展示课后,刘智斌老师还开展了微型讲座《基于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实践探究》。

第一节课是三年级信息科技学科展示课《我是小画家》,这节课由刘智斌老师执教。《我是小画家》一课是根据华师大版教材第二单元中《第11课 百花园里百花开》的内容进行二次设计,教材第二单元以画图为载体,让学生初次接触图形软件的操作。该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从认识软件界面,到画图工具的使用,再到本课的菜单操作,层层递进,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除复制与粘贴操作技能外,还关注复制与粘贴的作用,图形软件菜单操作一般规律,以及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刘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原来想粘贴雪人,但是却粘贴出来了之前画的云朵;复制粘贴是灰色的,没有办法操作……针对这些情况,刘老师采取了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帮忙想办法来解决,让学生尝试学会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果然,只需要老师点拨,学生都能很快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完成一幅作品,但是很多作品比较普遍,内容大概是雪人、房子、树等,有创意的作品为数不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需要继续进一步的渗透和培养。





第二节课是五年级自然学科展示课《动物的繁殖和哺育》,这节课由陈叶婷老师执教。该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新生命是怎样形成的,二是了解并比较鱼、鸟等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三是拓展,了解蛇、鳄鱼等其他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

陈老师以鸡、海龟、青蛙、蚊子、蚂蚁五种动物新生命的产生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兴趣,以互动式为主要教学方式。首先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新生命的形成过程,再由此进入到“了解并比较鱼、鸟等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和“拓展”两个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全班交流,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对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的认识。


最后,刘智斌老师分享了微型讲座《基于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实践探究》。从课题的设计、开展、实施和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讲座,体现立足小学信息科技、自然国家课程教材,以科技教育中的共通性,进行教材与教法的整合,探索小学科技素养培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