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浦东
朱琳
邓小平说过:“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直到浦东建成……”就这样浦东建成了。自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放浦东新区之后,浦东新区迅速开始发展,这个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当时的“棚户区”浦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上海最年轻、时尚的代表城市。
出行方式的改变最能令我感受到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我和父母一年中雷打不动的活动就是元宵节去城隍庙赏灯,国庆节游览外滩,旅游节去淮海路观花车。
以前我和父母一路上要折腾一番,他们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去南码头乘坐摆渡,然后下来又骑自行车。不仅交通不便利,一路上舟车劳顿,回来必定脑袋靠在爸爸背上睡着了。而且从我家到南码头的路一段石子路,一段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自行车避震能力不好,屁股总是被颠得很疼。
可如今的浦东交通成为了一张网——地底下的地铁四通八达;地面上的公交线路更是不留死角,如社区和社区之间设立了很多区间车,完美解决了居民们“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私家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等五花八门的出行方式任由我们选择。30年后的浦东到浦西已是分分钟的事情。儿时出行的那辆自行车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私家车。
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正是承载着我们浦东这30年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儿时的浦东虽然有些乡土气、不便捷,但记忆里满满的都是美好。当下的生活、如今的浦东难道不更令人欣喜,而感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