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美妙的人声》
——以“人声的分类”为主题,开展教材重组教学案例
史亿丽
【案例背景】
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三单元的欣赏教学涉及了女高音作品《斑鸠调》、女中音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男高音作品《太阳出来喜洋洋》、男中音和女高音合唱曲《飞来的花瓣》,分析本册教材欣赏重点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能分辩人声的音色,按照原先的进度需要四节课完成。但由于三年级蓝村校区加入了口风琴教学,因此在进度上有些内容必须要有压缩,根据这四首作品欣赏的目标音色认知的同一性,我进行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整合。
【案例过程】
一、教材内容(重组与拓展)
结合书本教材中的四首歌唱作品之外,我还选取了电视热播《声入人心》歌唱比赛节目中的优秀曲目男高音廖佳琳《笑之歌》、中高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三套车》、董攀《叶塞尼亚》(浑厚男低音)。
二、教学过程(辨析与模仿)
(一)游戏导入
一开始我通过游戏“听声音辨认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音色特征。
(课堂反馈:让孩子们闭着眼睛,老师随机抽取一位学生说“你好”,听声音,同学们说名字。导入游戏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
(二)连连看,初步形成音色概念
请学生根据词义进行人声分类与音色特征的搭配:女高音(清澈、明亮)、女中音(优美、柔和)、男高音(高亢、明亮)、男中音(浑厚、柔和)
(课堂反馈:此环节不是由老师讲授,而是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连线。在此环节中,女高与男高的音色概括比较接近,因此在高音音色片段欣赏的同时,让学生知道“高亢”与音乐的力度是有关联的,通过问题:那首作品更有力量感?孩子们很快根据情绪准确连线。女中与男中的音色概括比较接近,但突出“浑厚”是与音域有关联的,比一比两首中音的作品音域更低,更有厚度?孩子们通过对比低音,马上觉得这个词用在男中更适合。)
(三)赏析听辨
1.在听赏中能辨别人声的分类
(1)配合人声分类知识的学习,设计了“听音片段”。
(2)教师演唱《斑鸠调》,激发学生的现场气氛。(因为教师本人是女高音)
(课堂反馈:听辨我音色的时候,我演唱的时候,孩子们主动的给予了掌声拍点。这个环节使学生对人声的魅力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也更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加深印象和回味无穷。)
2.听钢琴模仿不同音色“音域”的经典乐句
女高:c1-c3(花腔女高音唱到c3以上),模仿演唱《斑鸠调》结尾高音句
女中:a-a2,模仿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男高:c1-c3,模仿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男中:a-a3,模仿演唱《飞来的花瓣》
(课堂反馈:在模仿演唱过程中,PK赛的形式让孩子学习热情高涨,很多学生高音演唱出现了破音,这时我适时的加入了保护嗓音的小知识点,低音区很多学生都沉不下去,我适时的加入童声演唱的知识点。)
(四)小结与拓展
根据人的性别和年龄,人声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三大类。根据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几个类别。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两个八度。想一想男低音的音色会是怎样的?
拓展欣赏1:董攀《叶塞尼亚》(男低音)
小结: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
拓展欣赏2:廖佳琳《笑之歌》
小结:假声男高音是运用假嗓来演唱。男高音在各国细分为不同声种,,在歌剧发展史上,男高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男主角多为男高音歌唱家扮演。
分为四种:抒情男高音适合扮演未纯情王子、天真诗人、浪漫少年等角色;戏剧男高音,音色强劲有力,富有英雄气概;假声男高音:假声男高音是运用假嗓来演唱。强力男高音:强力的头声,抒情角色有更多的英雄性、戏剧性的表现,通过有力而洪亮的歌喉,把音乐推向高潮。
拓展欣赏3:廖昌永《三套车》
小结:廖昌永,中国华语男歌唱家。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96至1997年间,廖昌永在一年内连续三次分别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使世界乐坛为之震惊。
小调查:请回家让爸爸、妈妈唱一首歌曲,听辨他们的音色。
【案例反思】
这节以“人声的分类”为主题教学的设计在操作维度来看,属于模块式教学设计,是对欣赏学习领域认真研究后形成学习领域独特的教学结构,进而确定教学主题并进行设计与教学单元式主题教学设计,即以学科内特定知识点为主题内核,,以教学单元为主题外延(学科内容的拓展)而展开的教学设计。作为第一次尝试这种教学设计我觉得本节课的实施是较成功的。
这节课35分钟,浓缩了两个单元的欣赏教学,且加入了热门的流行音乐欣赏片段。整节课欣赏片段很多,除了教材中3首民族歌唱曲和1首通俗歌唱曲之外,我还加入《声入人心》中的3首作品,时尚的高雅音乐演唱方式,引领学生感知声乐艺术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听”的兴趣,同时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3班的课上有个学生尽然是“声入人心”的发烧友,每一集都看,对歌手的音色非常了解,因此他在介绍假声男高音的时候,非常生动的用自己的词汇进行了诠释,如海豚音,高位置发声,于是“爱好者”之间就有了许多交流的话题。
当然这节课的背后,我准备时间是我以往备课的3倍,为保证作品适合小学生的欣赏审美,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对比聆听、挑选,在选材上、设计上都必须努力确保儿童对所将关注的音乐有必需具备的冗余度。要做到这一点,在选择欣赏作品、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根据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以儿童的经验为基本的出发点。在选择欣赏方法、设计教学程序时,也要依据学生对该作品中各种因素的熟悉情况和儿童音乐操作能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
这节课本身就是单元整合加上拓展欣赏内容较多,怕影响教学时间因此反复掐时间进行对作品剪辑,因此一节同主题“合集”欣赏教学的背后离不开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和媒体的准备。我们这节主题欣赏课,学生在同一主题下,欣赏由课内引向课外,由音乐欣赏引向审美取向,学生对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激发以及对艺术审美及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