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课堂资源,开展读写结合
——作文指导《游___》案例
徐天域
一、案例背景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在教学中具有诸多一致性。如果可以灵活利用课内阅读资源,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
上学期,我在课堂中尝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思维导图作为支架,指导学生把在阅读文本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构思中。
《颐和园》是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的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个主要景点。
细读文本之后,我发现这篇文本的教学可以和作文《游___》的指导相结合。《颐和园》中的几个写作特点,是比较适合刚开始尝试撰写游记的小朋友去借鉴的: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在分述部分,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都采用了过渡句,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景点自然转移。 2.在谋篇布局上做到了详略结合。抓住主要的景物,描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看到、听到、想到)。
二、案例过程
(一)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考虑到思维导图中的“流程图”可清晰反应游览顺序,我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作者很巧妙地用一些句子将文中的景点连接起来了,找到这些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多媒体出示2-5自然段的第一句。
师:你能根据这些过渡句,画一张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图吗?(提示:将表示游园路线的词语标注在箭头上)
学生根据文中的过渡句设计出了以下“游览路线图”:
在整体把握写作顺序的基础上,我在课堂中又随机指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详略结合的写作策略。并在第二课时中设计了一个环节:
请同学们以“小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份反映游览过程中见闻和感受的思维导图,并向大家介绍颐和园,想一想你会重点介绍哪几个景点?
在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思维导图前,我鼓励他们把课前搜集的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也加入到思维导图中。学生对此感到兴致盎然,迫不及待地动笔设计起来:
实际上,在这个环节之后,班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游记的写作方法。这为后续的作文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梳理游记的写作思路
有了前面的铺垫,作文教学《游_______》的展开并不费力。但写游记,没有真实的体验是很难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前,我带着学生们实地开展了一场“校园游”,一边游览一边指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记录游览顺序和所见所感。
回到教室后,我请学生依次回顾游览顺序,并初步绘制出“路线图”:
绘制“路线图”时要仿照《颐和园》中过渡句的用词,选择恰当的动词,如:穿过、绕过、沿着……上去等。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等多种角度将景物的特点刻画得生动具体,并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关键词,将思维导图补充具体。
最后,根据思维导图搭建的支架,请学生选择一到两处景点动笔写一写。因为理清了写作思路,学生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轻松写出了段落。
回家后,学生们确定自己想写的景点,先绘制思维导图,再动笔写作。
三、案例反思
以《颐和园》和《游东方小学》为范例,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游记的写作方法。
通过这次尝试,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前可以对整册的阅读文本和习作材料进行整理归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经过梳理,教师可以发现单元文本间的互通性,或者是阅读文本和习作材料之间的互通性,挖掘潜在的课堂资源,把互通性高的课文或者课型进行整合教学,便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投入使用的部编教材也更加强调了单元整合意识,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关系愈发紧密。以五上教材的第一单元为例,其中四篇课文无一例外都是写物的文章,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其中,是典型的借物抒情课文。而本单元的习作正是描写一件《我的心爱之物》。在习作的提示中也写道:“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于字里行间。”通过阅读课的学习,将写作方法有意识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仿写,有利于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练就写作技巧,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