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中的琅琅书声
东方小学 李蕴白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把文章抬高到了一个极致,由此也可见语文教育也不可小觑,事关家国大事,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教好书,是责任,也是使命。随着步编教材的使用和全小学阶段普及,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教育部改革的决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从而能够灵运用教材。
新课标倡导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它强调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开发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但这种规律的遵循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不可能深入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成长经验和成长逻辑;课程标准的全员性使得它不可能包含个别化特征,要突破这一限制,既定的课程资源必须在课堂教学的真实发生中顺着每个学生的心理渠道得到变通,再造和生成,现实地成为一种高度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的新课程资源。
就像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再造,发现后内化的东西,就叫做生成。
还体现在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当代体现在能够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要做到这种适应,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们要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创新者。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创新集中表现为对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创造性生成。
以朗读为例,先让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低年级大声朗读),形成初步感受后,再在小组团队内进行深度阅读研讨,最后形成观点或结论,在全班进行阅读成果分享展示。当然,如果个体没有前期的准备和学习,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所以,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一、激励表达增兴趣
2019年2月,国家教育部发布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推进学前普惠教育发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等34项重点。
评价目的转变对于现代儿童是福音,对于教师是一个挑战。
刚开始的几年中,评价往往以批判结果为导向,教师的评价多为“你这样读是不对的”,“你读错了,感情没有读出来”。单一的语言加上直白的否定性评价,让许多自信心较弱、话少内向的孩子,自此不爱朗读,不愿交流。教师也在困惑,我们有了个性化评价,为什么仍然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
其实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兴起的现代教育评价中,评价的目的已经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Scriven,M.)、斯塔克(Stake,R.E.)和开洛洛(Kellogg,T.E.)等人对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价的激励作用。
小学低段的孩子识字少、阅读速度慢,加之刚刚进入小学课堂,要在全班30几个人面前发言,对部分孩子而言是一个挑战,也是难题,有些孩子甚至声如细丝,目光不敢直视教师的眼睛。教师及时、适当的鼓励和赞赏能够让孩子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缓解孩子的尴尬、不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促进表达的欲望,增加阅读兴趣。
学生陈文晴是我接手这个班后遇到的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她是这个班里最小的孩子,课堂上很难安静地坐满10分钟,害羞的她,站起来回答问题也会战战兢兢,尤其是当说错的时候,老师请她再说一遍,她无论如何都不再言语,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桌角,膝盖不断弯曲,尝试坐下去,又害怕被老师批评。看着这样的她,我心疼极了!自此,每次遇到简单的朗读句子,我都会请她回答。
课文《荷叶圆圆》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的课文,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是胡木仁。整篇课文语言柔美,一字一珠,洋溢着童真,读来朗朗上口,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
学到第13课,课文的篇幅已经有点长了,对于其他语言基础较好、自信心强的孩子,已不是难题。但是对于陈文晴来说,朗读的困难在于如何开口。课前,我请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我采取同桌互读的方式,请同桌一起读课文,陈文晴的同桌范楚鑫是一位语言模仿力较强的孩子,在同桌互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陈文晴看范楚鑫朗读时眼睛亮亮的,满是羡慕。于是,我首先请陈文晴来读这篇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这篇课文最简单的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荷叶儿,圆圆的,绿绿的。
陈文晴站起来后,吸了一口气,我马上说:“李老师刚刚悄悄听了听,发现你读得特别好听,想请你来教教大家,你能试试吗?”陈文晴听后,脸上闪过一丝笑容,挺了挺身子,轻轻地读了起来。在她读的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屏息凝神,认真倾听,而我也凑近她,弯下腰,侧着身子……
听完她的朗读,我马上评价:“果然,读得真好听,声音甜甜的,读得还这么流利,你能不能再读一遍,让坐在后面的小朋友也听得见?”此时的陈文晴脸上的肌肉渐渐放松,拿着书本的手也抬了起来,只见她用尽力气把这句话再读了一遍,我马上请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学生站起来:“你听见陈文晴的朗读了吗?”“听见了。”“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她的声音非常响亮,字音也读正确了,读得也很流利,我想给她三颗星。”“那让我们给陈文晴这位朗读进步小选手鼓鼓掌吧!”我马上说道。教室里响起来热烈的掌声,陈文晴在掌声中不断回头张望,脸上的笑容像盛开的花朵。
那节课,她的笑容特别明亮,小手一直高高举起,回答问题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响亮。从那以后,她的朗读进步很快,逐渐能够在全班面前大声、流利地朗读整篇课文,多次成为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文。
其实陈文晴本身就是一个语感较强的孩子,但是胆小怕错的性格让她不愿表达真实的自己,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抓住了她的个性特点,以长补短,将她的优点放大,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让她第一次萌发了想要朗读的念头。
光有老师的鼓励还不够,同学之间的肯定,具体表扬的内容,掌声的认可,构成多维度的评价,让她感受到赞扬的准确性、真实性,进而从内心肯定自己,激发自主朗读的兴趣。这种从主体出发,增进朗读兴趣转而提高朗读能力的过程,就是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
二、清晰定位目标准
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反思,在实行激励性评价的多年中,我们仍然发现了很多问题,一堂35分钟的课,教师累计评价了11个“你真棒”,17个“你读得真好听”。看似繁花似锦的激励评价,实则空洞无用,学生并不能从评价中改善朗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过程中,找准正确的评价方法和时机,具有导向性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准确了解朗读的目标。
学生朗读的过程往往是由手到脑再传递给嘴发出声音,形成唱读、拖腔拖调,不能完整地表达,具有导向性的指导评价,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的关键。
课文《端午粽》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课文。课文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子、味道和花样,也是一篇状物类文章的雏形。
本文的教学目标中:读好长句子,是教学重点,也是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分3步改善朗读,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1、读准字音,标点停顿正确。
师:“哪位小朋友能向大家介绍你刚刚闻到、尝到的粽子?”
师:“你可真厉害,遇到长句子也不怕,标点停,词语连起来,就把长句子读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2、借助停顿符号,读好分句中的停顿。
师:“我听出来了,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你在标点符号处的停顿特别明显。这个小分句要一口气读完,有点累,老师给你找了“停顿符号”这个好帮手,停顿符号像两根魔法棒一样,有了停顿魔法棒的帮助后你愿意再试试吗?”
3、有感情地朗读长句子,积累“一股清香”、“又黏又甜”等词语。
师:“响亮的声音,上扬的语调,老师从你的语气和表情中感受到了你很喜欢这个粽子。还有谁喜欢的?请他/她读一读。”
师:“老师听见你强调了一股清香,好像已经闻到了这浓郁的香味,香味特别浓郁,可以用股来数。”
师:“刚刚吃到的粽子,黏黏的是糯米,甜甜的是枣。两种味觉感受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又黏又甜。”
通过教师具有清晰导向性的评价语,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流畅的朗读声中,感受平仄起伏、停顿节奏带来的语言美感,更进一步提高了朗读的兴趣。
三、引导思考促内化
如果说,前两个关键点是为激发孩子朗读兴趣、改善孩子朗读水平的过程,那么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找出自己与训练目标的差异的过程,从根本上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古罗马教育学家普罗塔克曾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所有的导向、引导都是为了激发儿童本真的学习潜能,学会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中有一条: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参与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我认同,对他人肯定,引发其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往往在“他评”的过程中,学生会无意识地将其转化成内在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主动改善不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这个一年级的班级,我是中途接手的,刚进入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存在很大问题。个别朗读声音轻,不自信;齐读拿腔拿调,过分夸张。班级里60%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l”“n”不分,平翘舌音混乱,断字断句不清晰,而家长自己的口音和语言表达含糊不清,无法能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和示范。
于是,第一堂课,刚走进教室,我就朗读了语文园地一中《快乐读书吧》故事。在我读故事的起始阶段,还有些“皮大王”在笑嘻嘻地窃窃私语,待我读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班里已经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看着我,屏息凝神,目不转睛。故事读完了,我话音刚落,班级里突然响起来掌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读得太好听了!”“李老师的声音好美啊!”“李老师真漂亮!”“我也要像李老师一样。”
趁热打铁,我马上说:“老师能读得这么好,是有窍门的,在李老师小时候,也有一群和你们一样的伙伴,与老师一起学习,互相评一评,帮助别的小朋友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朗读的水平。”小朋友们很快就说:“我们也愿意来当小老师。”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出台了提高朗读水平的《班级朗读评价机制》:1、声音响亮;2、字音正确;3、朗读流利。看似简单的评价要求,其实内涵乾坤:
首先,朗读评价机制不是老师一言堂的标准,而是孩子们共同参与讨论,认为提高朗读水平应该具备的条件。对于自己亲自参与制定的机制,不仅自己会主动遵守,还会时刻提醒身边的伙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手拉手,共同促成长。
其次,对于低端的学生而言,要求读出感情,甚至过于高深的评价方法和要求都是无效的,能够做到声音响亮,字音正确,朗读流利,就是为之后高年级丰富的语言表达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因此,必须人人过关,不断巩固。
情理之外,意料之中,两个月后,家长们纷纷通过微信告诉我,在某个周末突然发现孩子的朗读突飞猛进,不仅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还主动要求和父母一起读《快乐读书吧》里的故事,读的过程中,父母读错的字,孩子会及时纠正,父母读完后,他们的评价十分到位:
“妈妈,我觉得你读得声音很好听,但是你这里句子停顿的地方不对,句子的意思就不对了,应该这样读……”
“爸爸,你在读平舌音的时候,应该把牙齿咬紧,不要把舌头卷起来。”
“妈妈,你这里如果能读得再轻一点,把这个颜色读得很好看,就能超过我们李老师了。”
“……”
班级里、操场上、课桌前,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家长感慨老师教导有方,而我则感慨环境的力量,同伴的力量,自主的力量,兴趣的力量,评价的力量。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做一个有心人,将意外“点石成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体验和创造。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节课都是不可预设完整、不可复制的,新的课堂是在有效互动中动态生成的,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书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是充满生命力与智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