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学习体会
张华
《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主编陆虹校长在此书的前言中,引用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师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得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这句话其实道出了为什么要开展儿童研究的原因之一,那就是通过开展儿童研究,把教师从单调乏味的,咋看上去一辈子如一日的教学中解救出来,使教育教学工作有规律可循,有科学的方法可实施,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教师从教育教学中找到了乐趣,得益的自然是我们的学生。
陆虹校长率领的学校管理团队、教师团队从三方面开展了儿童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儿童研究,生活探究中的儿童研究,实践活动中的儿童研究。通过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实践,更好地理解儿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课堂改革为切入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整体变革,形成新型的,互助共生性的文化生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的儿童研究就是要把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儿童身上,围绕课堂中儿童怎么学,教师怎么设计课程,怎么面对课堂生成及时改进课堂教学等开展一系列研究。
每一学年新学期开始,一年级的学生进校以后,由于前期学习经历的不同,学生差异较大。就拿学习语文来说,有的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通过校外辅导班提前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汉字;有的学生在父母有意识的培养下,也通过不同的识字渠道认识了不少汉字;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拼音是零起点、很少的识字量。面对这样混合在一个班级的学生,我们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呢?必要的前期观察、访谈(学生、家长两方面)等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了了解,才能设计出契合班级学生实际的教案等。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而不是教条地按照教案设计一成不变。儿童研究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教师还需要长期开展对学生整体性和个体的不同研究。只有在对学生整体和个体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育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此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儿童研究,是每一位教师,教育生涯自始至终要开展的研究实践活动;儿童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