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资源,共同成长
盛旸
陆虹校长主编的《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收录了梅园小学全体教师以教育实践者的身份,从学科教学、实践体验、生活探究、个体研究四个方面历时十年儿童研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儿童研究与学校整体变革之间的关系。每篇案例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对于我们年轻老师都是一种帮助和启发。下面我就举两个对我印象最深的案例,再一次深度学习那些教师勇于探索,努力实践,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贴心的教育服务的精彩研究。
1、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情境教学下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情境教学下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的作者分享了一些有效提问的策略,比如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设计有意义的开放性问题。怎样的提问方式、怎样的问题可以让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的形成,让学习真正发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有效提问,我的理解是学生一节课下来,不仅能解决一个个问题,更是充分情感的体验,从中领悟一个道理。例如在2BM4U2 Mother’s Day一课中,我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问题一:Look. So many carnations. Different color, different meaning. If you want to choose one to your Mum, what color do you like? 问题二:If you are Jack, what can you draw on the card? What can you write on the card? 问题三:What can we do with the letter? What can we write on the letter?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让学生有话可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这些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引起强烈的头脑风暴,有了更多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思维得到再次碰撞,体验到分享的愉悦,提高了语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自发流露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和教育的智慧。对教师来说,爱心和教育的智慧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多一分赏识,少一分批评”就是最好的诠释。
——《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
老师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成为老师“偏爱”的借口,要做到一视同仁。如果教师能以仁爱之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潜能,发挥他们所长,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真正把心放在孩子们身上。当我们站在孩子面前,不要只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到他们背后去了解、倾听、解读他们的故事,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孩子感到高兴,在他们心中激起小小的涟漪,甚至影响他们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
书中大量一线教师的案例及其分析研究,让我动容,催我奋进。陆校长对教育研究的执着,对孩子成长的重视,让我们年轻教师对教学生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大胆实践,希望给我的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受益一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