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工会之家 > 学习园地

读《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有感

作者:汪轶灵     发布时间:2019-10-24 点击数:19912

读《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有感

汪轶灵

作为一名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每天和许多学生相处。这些学生都是十岁左右的年纪——他们都是儿童。

虽说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面对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在几年的工作之后,我愈发发现:比起知识,我更应该研究的是儿童。研究他们的心理,研究他们的习惯……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我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我的工作才有更多的幸福与成就感。

因此,《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这一本书可以说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及时雨。

让教师成为儿童的研究者,让教学变成儿童研究,这是我国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大主题和发展方向。也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

传统教育中老师是唯一的权威。师道尊严这固然值得坚持。但是,信息时代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个儿童发展的独特性。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儿童发展的独特性根植于儿童间的差异之中。这必然要求教师成为儿童的研究者。

《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这本书从理论框架到具体事例,内容十分丰富。而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来说最具备应用意义的恐怕就是那些发生在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那些反映学生们的喜怒哀乐的真实事例。

每一个老师一定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掏心掏肺,但是为什么学生总是淡漠而毫不领情呢?真是“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但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它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这样一点:每当老师。兢兢业业地在课堂上上完最后一分钟,甚至不惜拖堂,也要把那些重要的知识点讲完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是厌烦、厌恶的。

拖堂,这一教师习惯的做法,在学校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孩子的眼里则是那么的罪不可赦。铃声响了,教师却舍不得下课,因为还有重要的内容,重要的练习,重要的话没讲完,因为还需要对整堂课进行回顾,还需要进行总结,强调还有作业要布置。但是孩子们认为铃声就是命令,铃声一响,一切就跟戛然而止,他们已经没有兴趣学习了,没有心情倾听了,更没有耐心按要求完成任务了,他们的心早已随着铃声飞出了教室。

这虽然是非常小的一个现象,但足以看出师生之间的差异。不了解这种差异,教师的工作一定是事倍而功半的。

同样,孩子眼中的“好课”还有哪些特点呢?书中给我们整理到:孩子希望能学会本领的课;孩子喜欢可以动的课;孩子喜欢有变化的课;孩子更喜欢能够表现的课。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但是又有谁知道许多老师在课堂改进上,所花费的精力往往南辕北辙,最后仅仅只是感动了自己。对于学生来说毫无裨益。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又有多少老师去正视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或许这本关于儿童研究的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切实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心中所想要的东西。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100060号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当前在线人数:1580;累计访问人数:277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