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工会之家 > 学习园地

读《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有感

作者:刘燕     发布时间:2019-10-24 点击数:20953

读《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有感

东方小学 刘燕

在今年的教师节,我有幸获得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由我校陆虹校长主编的《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该书是陆校长在梅园小学任职时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成果。为了便于老师们更有效地阅读此书,陆校长还为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导读,她从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这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为什么学生上课不认真?”正是这份疑惑让陆校长展开了她的研究,也让我翻开了这本书籍想要一探究竟。

本书中的儿童研究主要包含:学科教学、生活探究、实践活动及儿童个体的整体性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学科教学中的儿童研究”。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是我最为关注且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那究竟“什么是好课呢?”针对这一问题,陆校长的团队从学生及教师双层面展开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访谈、恳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好课,即能学会本领的、可以动的、有变化的、能够表现的、能够按时下课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教师们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困惑与问题,并以此结成志同道合的研究小组,在专家的带领下进行研究。其中,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学生观察记录表。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更是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成效最为直观、即时的反馈,因此听课不仅仅是观看教师表演,更应深入学生群体,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脸部神态、交流方式等等,继而更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改善。因此观察记录表的出现能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录,帮助执教者获取有用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与设计。从书中的案例可见,课堂上孩子们所呈现的状态是生动鲜活的,有些行为举止或语言表达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样的孩子在不同教师的眼中或许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同一位孩子在课堂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不断推敲教学设计,开展研课活动,或许会为我们拓宽更广的视角。

学科教学中的儿童研究带给教师们的收获良多,不仅有助于形成平等和谐的课堂互动文化,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改进,更提高了儿童的学习能力。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100060号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当前在线人数:1565;累计访问人数:277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