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童”,勇于攀登
——读《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有感
东方小学 倪蕾
翻开《儿童研究促学校整体变革》,一页一页地阅读,“儿童”这个字眼不地引入眼帘。为师20余载,对于“学生”一词甚为熟悉,但却很少会用“儿童”这个词来称呼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儿童”和“学生”有什么区别呢?这本书,让我首先对这个两个词有了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儿童”的解释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少年”的解释是: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指上述年龄的人。 也可以指青年男子。 依此解释,通常情形下,儿童比少年的年龄要小,两者的年龄范围不相交叉。儿童属未成年人,少年也属未成年人。故儿童应指10岁左右以下的未成年人。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儿童权利公约》里明确指出,儿童是指0至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
“学生”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受教育的人。
“儿童”和“学生”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陆虹校长会带着全体教师花费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儿童,让教师成为儿童研究者,让教学变成儿童研究呢?细细品读,在朴实而又生动具体的文字叙述中,随着一群热爱教育的一线教师们一起回顾了十年的研究历程,一起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一起感受和儿童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
作为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的,但是在课堂中真正的学习发生了吗?书中所介绍的《跨学科教学中儿童研究观察记录表》,我颇为喜欢。这样的课堂观察表真正关注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的是“学”的怎么样?随后再根据学习者的表现来反思、调整教师的“教”,真正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展开教学。
读罢此段内容,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一个午后,我走进了学习共同体,聆听了台湾专家林文生老师的专题讲座,时间不长,可容量大,有深度。之后又观摩了林文生校长执教的语文课《小木偶的故事》,第一次真正走进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第一次担任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观察员,第一次在课堂中不关注教学内容,而是关注学生的学,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去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
随着一声“上课”,我、孩子们和林老师一起开始了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孩子们在林老师的轻声慢语中,不留痕迹的引导下,走进了《小木偶的故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段,写下理由;再读课文,有没有新的发现;和同伴讨论,说说故事发展的过程……而我呢,关注点只有一个——那两个孩子。他们说了什么,他们干了什么,甚至是他们的表情,都是我观察的点,我只觉得手中的笔来不及记录,恨不得手中有个遥控器,可以按一下暂停键。原来,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是这样慢慢发生着,慢慢翻转着……
虽然对于学习共同体,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是曾经作为一名课堂观察者,走进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认真地记录了2个孩子的课堂学习经历之后,对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观察,这样的研究,还是很有收获的,也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我们学校也尝试了校级的课堂教学研讨,每次都有主题,各教研组也是精心准备,每次也都能呈现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教师们看到了不同学科的课堂,彼此学习,互相启发。然而,每次的评课环节,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大部分教师的点评就是唱赞歌,或者是交流了自己对某个教学环节的看法,基本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点评交流。一堂精心准备的课堂,两个校区好不容易地坐在一起学习的机会,几位教师课后不痛不痒的点评……最后留给大家的是什么?
每次校级研课活动之后,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该如何让评课真正“研”起来,“实”起来,一直萦绕在脑海。“不忘初心”习主席的话浮现眼前,“初心”——我们开展校级教学研讨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展示教师风采?是为了教研团队的交流?是为了体现校本研修的丰富性?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现在仔细想想,原来是把“儿童”,我们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儿童”。这应该是我们的初心。我们要把视线转向“儿童”,关注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言行表现,发现、探讨儿童的特点,发展需求来更好地设计、调整教学活动。把《课堂教学中儿童研究观察记录表》引入我们的校级课例研讨,相信我们的研讨活动也一定会出现教师们滔滔不绝、不吐不快的场面。
结合此书的阅读,以及自己参与学习共同体课堂观察的体验,让我对于“儿童”和“学生”有了些许认识。首先,对“儿童”而言,儿童作为身心发展未成熟的个体,决定了儿童具有发展的需要,而这种发展恰恰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学习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在学校学习,儿童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从而发展成为身心发展成熟的成人,成为成熟的社会个体。因此,“学生”是“儿童”发展中所扮演的一个重要的也是主要的角色,也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立法来保障儿童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依据,包括学生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等,都取决于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观是随着儿童观而变化的,“儿童”观是“学生”观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更是儿童的研究者,我们就是在认真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儿童的需求的基础上,来设计课堂教学、体验活动等,给儿童提供最适合、最细微、最有效的教育服务。在教学中,“儿童”与“学生”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考虑学生所具有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即儿童观是学生观的前提,而学生角色又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手段。若儿童不进行学习活动,不成为学生,其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换句话说,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教育、教学工作又促进其发展。
合上书本,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已经在三尺讲台工作了25年的教师而言,发现能够为学生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在本书中对于“研究的缘起”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教育情怀,更是不由得想到了电影《攀登者》的那些登上英雄。陆虹校长,在面对学校发展平稳、人际关系和谐、干群关系融洽、校园文化温馨的现状,不是沾沾自喜、安于现状,而是要打破这种平衡,实现自我超越,让学校突破发展的瓶颈口,再上一个高度。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儿童”,为了孩子,希望能够给予儿童更好的教育,让儿童有更好的发展。陆校长不忘那份教育初心,牢记作为教育者的使命,带领着教师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令人钦佩!
攀登者的故事让我对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有了更深更真切的感受。攀登者为了登上珠峰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高高的珠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也在攀登:备课、上课、辅导学生、钻研教材……最然没有登山者的惊险、危险,但却如涓涓细流,在孩子的生命中流淌。
我们心中的珠峰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攀登?我们的那份初心是什么?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明白,心中的珠峰就是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是在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攀登,这也就是我们教育者的那份初心。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优秀的接班人就是我们的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着祖国的未来,我们也是一群勇敢的攀登者。
面对这座高山,我们同样也会有困难、有困惑,甚至还会职业倦怠。面对这一切,我们该如何来面对?回想自己踏上教师的岗位已经有25年,就是因为小时候的一个梦想——要当一名教师,一直在推动着我前进。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园丁奖、全国优秀班主任、学校教务处主任……一步步走来,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更是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我扪心自问,这20几年,我没有白活,我在为着我的梦想而努力着,我在努力地向上攀登着。
面对现在的一切,我也有迷茫期,有时也会有惰性,我也会问自己,我下个目标是什么?有时候感觉自己不用再继续向上攀登了。可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忽闪着双眼,望着你,听着你,我觉得自己不能停止不前,为了孩子,我必须继续学习,不断挑战,继续攀登。
我自费参加了教育戏剧初级班、中级班的培训,参加学习共同体的研学。在课堂上研究实践学习共同体,在双休日带领孩子开展教育戏剧工作坊,带着徒弟们一起研究作文教学,把思维导图请进作文课堂……只是想找到更好地学习方式,更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让真正的学习在课堂发生,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作为教师,站在讲台前,和孩子们一起开启学习之旅,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虽然行政工作牵扯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堂是我的主阵地,再忙也要坚守。可是,在19年的夏天,我却要暂别我的课堂。因为领导的信任,学校老师的支持,我成为了浦东新区第24期青干班的一员。我感到光荣,更感到一份责任。一个月的军训,每天汗流浃背,一天换两次衣服,没叫过一声苦;之后的招办挂职,更是让我接受了挑战。在窗口做咨询,每天面对的就是各种家长,哭诉的、责怪的、抱怨的、怒骂的……真是什么样的家长都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耐心解释,尽心帮助。虽然,在学校做过2年的招生和毕业班工作,但是当面对这些“疑难杂症”时,还是觉得有些茫然,不知该怎样来应对和回复。因此,就得“恶补”各项政策文件。只要有时间就认真学习各种相关政策文件,咨询时遇到问题虚心向招办老师请教,每天认真记好工作日志,将咨询的案例记录下来。不到一个月,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咨询了。这就是挂职路上的一个小胜利,登上了一个小山峰。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山顶向下望,能够看到在平地上看不到的东西。来到招办挂职,站在了更高的一个层面来接触招生、考试等相关工作,感觉更清楚,更明白。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原因。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有家长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因此,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会注意自己的用词、表述,努力去做到维护学校、老师的专业性,但又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孩子的角度来谈问题,尽量在不违反政策的前提下做到成人之美,让咨询者能够满意而归。
在招办挂职锻炼还只是个开始,后面还有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在等着我去学习,去完成。虽然这一年暂时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生,但我时常在问自己,来到青干班是为了什么,来到招办挂职锻炼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素养,修炼党性,提升自我。最终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更高的素养、更出色的能力再次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去,做一名更好的管理者,带领着教师们奋勇向前,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成长的沃土。因此,我更加要努力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步步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7月,当我的孩子们得知新学期我将不再是他们的语文老师了,孩子们、家长们都非常不舍,有的家长还给我发来了孩子伤心哭泣的照片,一地的餐巾纸,有的家长还去找了校长,希望不要换老师……离开可爱的孩子们我也很不舍,对于孩子们,内心甚至有一些愧疚。就是因为我参加了青干班,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语文老师换了,亲如妈妈,带了3年的班主任也换了,孩子们、家长们一时难以接受。看到孩子们如此难过,心里真是不好受。开学后的一天中学,因为有事和校长商量,回了一次学校。我很想去看看我的孩子们,可是却没有勇气去面对他们,怕自己会控制不住哭。最终还是没有踏进教室的门。晚上,一位孩子的家长正好发消息给我,因为电脑坏了,丢失了孩子的作文,想问问我是否还有备份。我把没去看孩子的事跟家长说了,家长的一番话让我好感动:孩子无数次问我为什么倪老师不能教我们啊?我告诉孩子,倪老师那么好,遇见就是福气。倪老师已经帮你们打好了基础,养成了好习惯。她的能量应该去帮助更多的人!
也许这也是我的使命,希望我的能量,我对教育的热爱,我的工作热情和能力能够为更多的孩子服务,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习主席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虽然我已经步入中年,不再年轻,但我的热情,我的激情,让我用永远年轻。我还要奋斗,为更多的儿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就是一个攀登者!
攀登者是为国登封顶,寸土不让。我们——教育事业的攀登者,为国培养人才,全心付出,攀登不止!
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个中国人都是攀登者。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每个人都去攀登珠峰,但是大家的心里要有一座山、有一个高度。不管是晴空万里,还是暴风雨呼啸,我们都要努力攀登……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