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学2017学年数学教研组工作小结
一、 主要目标
1.
加强课程与教学的过程管理,优化教学常规,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强化备课、上课、作业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细化教学五环节的管理,有主题地制定计划并落实,强化评价。
2.
继续跟进浦东新区教师改进计划的实施,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制定个人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教师凭借扎根于自主教学实践和有目的、有计划、有分析、有诊断、有指导、有经验共享的教研活动为获得实践性智慧展开案例分析、研究活动。继续实施课堂听课指导小组的听课和评课活动,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
3.
借助精准学情分析的单元设计的研究,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质疑创新,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构建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的主体课堂。
4. 坚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研究,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突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作用,力求评价的多元化、个性化、过程化,重点研究和落实中高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
二、 自评结论
1、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单周进行的教研组活动按计划落实到位,专家讲座、专项培训、专题研讨、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从而不断转变教师的理念。
2、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细化教学环节的管理,有主题地制定计划并落实,强化评价。借助精准学情分析的单元设计的研究,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质疑创新,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构建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的主体课堂。
3、全面开展等第制评价学业成果的研究,加强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控,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全面推进《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进一步完善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和落实中高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在课堂练习、作业、单元测验中进行实践与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
4、重视见习培训、青年教师培养,加强组内骨干辐射、引领。结合见习教师培训基地工作,以教研组骨干团队带教的方式组织开展浸润式的课程培训,邀请专家来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
5、加强珠算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修改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课程培训培养师资队伍,同时在校园开放日中也作为特色课程进行体验和展示,以此带动学科教学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主要成绩与经验
1、重视教研组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本学期教研组有计划地开展校本培训,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研究方式、研究时间等方面予以规定和落实。学习与培训内容如下:
ü 2018.03.06 超脑麦斯思维课程培训——千变万化(翁凯彦)
ü 2018.03.21 佘瑛老师、忻嘉璐老师参与市级上海愉快教育研究所《深化课程改革,坚持课堂革命》主题分享培训
ü 2018.04.03教研组专题讲座:《2016年度东方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数学学科报告》(佘瑛)
ü 2018.05.03—05. 05施文君、刘燕两位老师参与《“超脑麦斯”创意数学拓展课程工作坊第二期》培训
ü 2018.05.22超脑麦斯思维课程培训——巧板36变(翁凯彦)
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最便利的有效方法,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评课更能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本学期,老师们认真参与双周区级的教研活动和网络教研的任务,同时在校内也积极加强听课学习,听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研究课、互观课,听骨干教师的挂牌课。
把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教研组研讨的切入点,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本学期开展的专题研讨内容有:中高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方案的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卷等第与评语结合评价等。
2、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学习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优化教学五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强化备课、上课、作业和评价目标的一致性,本学期基于单元教材的分析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个校区数学教研组上的研究课、骨干挂牌课、展示课如下:
ü 2018.04.03 王琳
二年级《三位数减法》(研究课)
ü 2018.04.03 汤嘉磊
三年级《条形统计图》(研究课)
ü 2018.05.10 王维洁
四年级《折线统计图》(骨干挂牌课)
ü 2018.05.15 奚育青
四年级《折线统计图》(署级公开课)
ü 2018.05.15 沈林锋
三年级《使用计算器计算》(署级公开课)
ü 2018.05.29 刘燕
二年级《列表枚举》 (研究课)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骨干挂牌课、研究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为切入点,坚持议课研讨、观摩课研讨与培训交流相结合的教研活动。研究讨论中确定研讨的主题、内容、形式及中心发言人,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教学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
以“在数学学科中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进行单元学习设计”为切入口,教研组和各备课组加强单元学习与练习设计的研究,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扎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又拓展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每一位教师结合教研组研究重点,针对自身教学实际,根据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把改进的重点放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上。教师们撰写了单元教材分析和相关教学案例,通过教研和案例分析,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加强学习与改进,全面开展等第制评价学业成果的研究
加强阶段性的教学质量监控(每学期每个年级两次),重视质量监控后的信息反馈和交流,并及时提出应对改进措施,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一个制度化、良性运转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动态过程,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研组加强学习,全面推进《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更新理念,明确目标,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期、学年等阶段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将评价融入教学,尝试等第与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全面开展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作业设计与辅导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体验性作业、开放性作业、选择性作业、兴趣性作业、合作性作业的实践研究,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选择性、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中获得自主的发展。根据数学学科核心知识点要求,研究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作业指导建议,进一步完善三至五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表现评价方案》、《数学学科作业评价方案》,细化作业内容,提高作业布置的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本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了一篇《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练习设计”案例》。
进一步研究等第制评价、单元评价的操作方法,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业成果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按“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与概念统计”四个模块进行等第评价;在学业成果评价中,既给出总等第也给出分项等第。本学期,各备课组开展了等第与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等第制评价的实践,切实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自主地参与学习,真正实现等第制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积极开展各年级数学学科阶段成果评价的研究,细化《学生成长手册》上数学学科评价项目,建立和研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4、重视见习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在骨干辐射和专家引领中发展
结合见习教师培训基地工作,我们以教研组团队带教的方式组织相关的培训。懿德校区的见习教师汤嘉磊第二学期由于徐炜老师身体原因,由佘瑛老师带教,在导师的带领下新教师深入教研组,与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专题理论学习,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讲座,亲身体验学校的教研氛围和多元的教研文化。
学校还邀请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来指导教学工作,通过教材分析、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本学期蓝村校区和懿德校区各开展了2次专家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的活动。分别是蓝村校区奚玉青的《小数的意义》、李纯菁的《百以内数的表示》,懿德校区汤嘉磊《条形统计图(二)》、施文珺的《解决问题---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
5、加强珠算精品课程和超脑Math创新课程建设,带动学科教学发展
本学期,在蓝村校区的一3班和 二1班继续开展了《神奇珠算》社团课程,由佘瑛和王维洁两位老师执教,每周2课时,一学期共计26课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编写了《神奇珠算》第四册校本教材,根据课程目标、内容,逐步完善教材体系。
超脑Math课程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材料,能满足学生数学拓展学习的需求,并能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开展相关的课程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课程的实施采用边培训,边实践的模式,本学年,全体数学教师的超脑Math相关培训已经开展了4次,培训邀请了来自台湾的专业讲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其余板块的培训后期也会陆续跟进。本学期课程在“快乐活动日”拓展活动(社团)中开展,蓝村校区的三年级3班和三年级1班、2班的部分学生,每班每周2课时,由佘瑛和沈林锋两位老师执教;懿德校区的三年级2班、4班的部分学生和二年级4班也同时开展,由忻嘉璐和刘燕老师执教。
在社团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骨干带头与示范作用,进一步研究教材和课堂教学,并在蓝村校区和懿德校区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中作为特色课程向家长进行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下学年工作思考
1、丰富教研组活动的内容,加强教研的实效性,组织教师对课题深入学习和研究,强化教材的研读与分析。教研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每位老师有任务,积极参与研讨和交流,提高参与度。
2、进一步提高研究课和互观课的质量,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升组内教师的教研能力。
3、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从常规和细节上规范他们的业务和素养,聘请专家进行指导,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同时,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争取署级、区级公开课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