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潜能,见证成长
——记语文教研组课例研讨活动
撰稿人:王雁
继英语学科举办全校展示活动后,4月27日下午,我校语文教研组也举行了这样一场课例研究展示活动。
见习教师徐天域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三年级的展示课《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徐老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点来提出疑问,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质疑。在提出问题后,老师带领学生继续去读课文,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徐老师抓住了关键的句子去引导学生钻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支架的作用非常明显,帮助学生解决平时在读文的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
听完课后,非语文学科的老师纷纷就教学目标、教学支架、学生自主空间这三个关键词做出了评价:
英语学科顾菲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徐老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3-5自然段中的动词提出质疑,在提出问题后,徐老师启发学生以文本为抓手,联系上下文解答疑问。在学习这种技巧时,徐老师采取了由教到扶,最后是放的方法,使学生由合作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把质疑、解疑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最后通过朗读来体会中国登山队员的艰辛,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英语学科谈燕盛老师:我是关注到了徐老师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十个生字的学习。徐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课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难词,也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词语的情感,然后引申到这篇文章的情感上,很到位。
品社学科王雁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登山队员的艰辛时,徐老师先是让学生画出有关句子,再把里面的动词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针对动词进行质疑,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去解决问题。第一步是学生跟着老师一步步做。在学习第二句时,老师开始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在学习第三、第四句时,学生开始自主学习。有了前两次的台阶后,我觉得学生能较易地踏上这步台阶,掌握这种学法。徐老师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支架。
品社学科宋惠龙老师:徐老师的课提供支架,动机明确。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重组语言,学习详细复述。徐老师的课提供支架,恰逢其时。学生在学习时会有困难,我们要对这些困难做一个思考。徐老师在课上提供了很多方法,为孩子们缓解困难、超越自己创造条件。提供的支架也形态多样。
数学学科沈林峰老师:徐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关注拓展学生自主空间。根据场景,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自主讨论。另外,她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的场景,来进行一个集中的讨论。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数学学科汤嘉磊老师:徐老师授课方式新颖,特别是在讲到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徐老师添加了背景音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联想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当时登山队员的艰辛。语文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在徐老师的课上充分体现了这点。
最后,陆虹校长也谈了举行跨学科研课活动的意义。学科不同,但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它是促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不同学科的老师坐在一起看不同的课堂,不同学科的老师看同一拨孩子中的某个孩子,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更全面的孩子,更完整的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步领悟到背后相通的教学真谛。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良多。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东方的老师们继续分享心中真实的感受,触发我们碰撞出更多的心灵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