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工会之家 > 学习园地

要善于学做教育实践的思考者

作者:宋惠龙     发布时间:2008-11-5 点击数:2270

《教育碎思》读想随笔

                                                 

对于郑金洲先生其人其事,我不甚了了,其著作还是第一次接触,他的恩师瞿保奎教授讲演的风姿和学术著作倒是有过见识和接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初步涉猎郑金洲先生的著述,是开学初校长提供给我们行政班子成员人手一册郑金洲的专著《教育碎思》。通过历时三个月的拜读研习,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是我一生的追求,治教育之学是我一生的向往!”(见《作者后记》)的年轻学者他的治学智慧和做教师的乐趣。真让人羡慕和感慨!

郑先生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尽管他生活环境屡有变迁,但对于教育的痴心丝毫没有更改过,对教育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时是片段思绪,有时是零星把玩,有时是即兴写实,有时是驻足反思。于是成就了我们手头的这部《教育碎思》。他勤于关注教育现象、勤于思考教育问题、勤于梳理教育思绪、勤于笔耕教育心得的做法,深深牵动了我的情,打动了我的心,实在是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他对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些基本概念给予了关注和思考,诸如“教育观念”、“案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校本”及“校本培训”、“教育口号”等,并且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他是将世界上先进教育理念中国化、现实化和通俗化,我觉得借助阅读他的书,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西方的教育著作和教育文献。

以下是我的部分读想随笔,记录了自己读此书的一些理解与认识。

1

句摘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的在职培训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针对性。第二,灵活性。第三,多样性。

感悟

针对性要以校情实际和教师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灵活性体现在培训的时间和内容上;多样性是指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等。这些特点在我校近二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有所体现。

2

句摘

教育口号的存在是正常的,它与一个国家的体制、社会发展的要求等密切相联。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可怕的不是存在教育口号,而是教育口号的滥用、混用、错用。

感悟

当今社会心气浮躁者大有人在,这种风气在教育界内亦有不小的市场,华而不实,好大喜功,口号打动人,实践讲花哨。这是要不得的工作态度,是要害人的。这种情况应引起我们重视,应严密关注它滋长的土壤和蔓延的空间以及相关的因素。

3

句摘

课堂是什么?……以创新人才为着眼点来透视今天的课堂,至少应树立课堂的这样四点认识:

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

重新诠释和界定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生活的舞台和空间。我们的认识和观念改变了,课堂上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发生变革。

感悟

课堂的确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的学习时光大多在课堂上度过,这种“貌不惊人”、“见多不怪”,常使得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课堂,忽视对课堂内涵的深刻挖掘。对课堂教学的诠释,以往的认识不尽合理。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行了,最高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的教师。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因为在教学行为与舞台表演行为之间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成分的。但是,若教师如同舞台表演一样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给别人看,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剧本)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加甚至完全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表演的水平再高,“艺术”表现能力再强,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的“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在内。换句话说,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的。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师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以及方式与成效。

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现有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无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代价,把学生头脑当作“黑箱”来支配。靠着这种训练,学生的行为倒可以标准一致、区别无二,可以在做各式各样的练习题时达到一种“自动化”的水平,但与此同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渐渐在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渐渐在弱化,创新也离他们越来越远。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作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作是独特个性、鲜活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去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教师面前,一向有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由学生走向知识。前者表现为在细致地“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将单位时间内完成知识传递为头等重要的事情;后者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真正占有者。至今,要培养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应该选择的是后者,变革的是前者。

4

句摘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

感悟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炼出以下些许认识:(1)要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2)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3)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4)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当教师处于没有问题状态时,首要任务是通过上述途径挖掘研究问题;当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处于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自己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以及有过的工作业绩,就是沿着这个轨迹发展的,而且屡试不爽。只要坚持,人人都能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本文共1页 

关闭窗口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100060号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当前在线人数:498;累计访问人数:2775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