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画外音》有感
当我接触了《心理画外音》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他让我找到了一条走进孩子的途径。我通过让儿子画自画像,从中更全面的了解了儿子。孩子在生活中具有安全感,自我意识清楚,自我感觉良好;很愿意与别人交往,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但有可能是因为自我意识较强,所以不太愿意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做事比较有主见。小小一幅画让我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图画中去了解那些隐性的性格特点,使我能寻找到更适切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心理画外音》带给我的收获。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图画正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杭州旅游,在大清谷游玩时,儿子看到有骑马的项目非常兴奋,嚷着要骑马。于是我们来到骑马处,与那里的工作人员讨价还价,好不容易谈妥了价钱,让儿子上马。他却怎么也不肯上马。一旁的丈夫有点生气了,想训斥孩子,却被我拦住了。因为我看到当时孩子的脸色不对,似乎对马有一些害怕。我想:孩子一定有他的原因。通过读画,我了解到儿子是一个做事很有主见的孩子,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如果我们应要他接受我们的意见,结果是“两败俱伤 ”。而且,从画中可以知道我儿子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因为愿意让别人来了解自己,也愿意与别人交往。如果和他进行平等对话,他一定能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于是,我和孩子进行了一次交谈,我试探地问儿子:“是不是第一次与马这么近距离接触,有点害怕?”孩子点了点头。“那妈妈陪你一块儿骑,好吗?”孩子摇了摇头。我又追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出了他的想法,原来他看见我们在和别人讨价还价,认为骑马的费用太贵了,他觉得妈妈带他出来游玩已经用了很多钱,他不想再多花钱了。知道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有谁还会去责怪他。相反我会为儿子的懂事而感动。之后我告诉孩子,妈妈带他出来旅游就是花钱买快乐的,有什么想玩的、想吃的尽管开口。孩子开心地笑了。
同时,我还把图画心理学运用到我的学生身上。我让我的学生们也画了自画像。从整体情况来看,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但发现有2/3的学生是没有画耳朵。这正是缺乏倾听能力的表现。孩子忽视了耳朵的存在,而喜欢说。在课堂上,常常能看到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但当老师请了一位同学回答时,这时有多少学生在听这个同学的发言。其实,很多时候,真正认真倾听他发言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老师。当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时,我们的孩子又在干什么呢?还是在积极地举手,积极地要求发表自己的意见。至于老师在讲些什么,根本不在乎,也根本不去听。这就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只在乎自己要说些什么。然而,在课堂上,同学的发言,教师的点评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就会影响孩子的听课效率。有时,看到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学得兴致高涨。然而等到做练习或是进行测验时,就会问题百出。有时我们教师也会被假象多迷惑。
于是在心理辅导课上,我就让学生做了一张自查量表,看看自己的倾听能力有多少。我们的孩子做了之后有的在60分以下,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1)仅热衷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关心别人要说什么。(2)不注意别人说什么,而只是考虑自己要说什么。我们的一些老师也曾做过,大部分老师在75分左右。所以,不但是孩子们,还有我们教师、家长也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学会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也能通过自身来影响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能力。准确地了解了孩子的特点,我就能因材施教。在让孩子们明白了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倾听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图画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倾听。
心理辅导课之后,学生的倾听意识的确在加强,但这更需要教师、家长的随时督促与引导。
我想:作为一个母亲,一个教师,可以说是终身与孩子打交道。如何更全面地去了解孩子,关爱孩子,将是我的主要工作。图画心理学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虽然我不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我会努力走近心理学,因为它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